凤凰微彩|凤凰微彩
凤凰微彩2021-03-18

凤凰微彩

国产特斯拉史上最低价效果立竿见影,新势力车企承压应战******

  1月15日,上海下起了雨夹雪。下午2时许,在上海的一家特斯拉中心,依旧有着7组用户冒雪前来看车。“最近到店客流明显增加,今天如果不是下雪,来看车的人可能会更多。”销售人员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和传统的商超店不同,这家特斯拉中心位于近郊产业园附近,其选址更加接近传统4S店,到店的用户都是专门来看车而不是“顺便来逛逛”。

  1月6日,特斯拉大幅下调部分产品的售价,Model 3起售价为22.99万元,Model Y起售价为25.99万元。如果追溯到去年首次降价前的价格,Model 3起售价至今降幅已达5万元,创下国产特斯拉历史价格新低。

  降价给特斯拉的终端表现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过去数日里,记者通过现场走访和电话调研等方式采访了全国多个城市特斯拉门店,了解到二三线城市特斯拉门店客流与订单数在特斯拉本轮降价后急剧增加,部分城市门店的订单数环比12月增幅达到了500%。

  特斯拉以价换量效果立竿见影

  2023年1月1日起,持续13年的新能源新能源国家补贴正式结束,包括比亚迪、大众等车企应声上调产品价格,以对冲国补退出后上涨的成本,但这些车企并未完全将国补退出后的成本上调转嫁给消费者,以比亚迪为例,其产品上调2000~6000元,而2022年国补最高额度为12600元。

  此外,有部分车企宣布暂不涨价,即补贴差额完全由车企承担,例如小鹏汽车明确表态不涨价。湘财证券的研报认为,现阶段中国市场上车企竞争压力大,竞争激烈下车企对于涨价持谨慎态度,预计车企会在很大程度上承担补贴退出的影响。

  而特斯拉却在大部分竞品涨价或保持售价时一反常态。过去几年间,被认为以成本定价的特斯拉调价非常频繁,2021年国补退坡时,特斯拉便应声涨价,2022年先涨后降,但在2023年国补正式取消后,特斯拉进一步下调产品价格,多款产品给出入华以来的“历史最低价”。部分车企的营销人士认为,特斯拉频繁的降价,虽然短期内会拿到更多订单,但也会伤害品牌溢价,过去几年,特斯拉正从豪华品牌市场下探到大众消费市场,这种变化对特斯拉并不一定不是好事。

  全国汽车消费服务平台“车fans”创始人孙少军表示,在宣布调价后的第一个周末,特斯拉门店平均收到110~130个真实订单,订单量有着明显的提升;进店量环比增长450%左右,同时客户以直接到店为主,电话邀约到店数量较少。

  这次以价换量给特斯拉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同时也给比亚迪等车企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在特斯拉开启降价之后,一位比亚迪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已有数位海豹和汉的预订用户退订转购特斯拉。部分车企的电动车部门则连夜开会,商讨应对策略。

  “之前我看过极氪、蔚来、特斯拉等几个品牌,特斯拉内饰太‘朴素’,智能配置也不如中国品牌产品,性价比有些低,最早就被我排除;但是最近降价之后,性价比一下子就上来了,现在又让我有些纠结了。”在特斯拉门店里,一位正在看车的客户这样告诉记者。

  在价格调整之后,特斯拉两款产品均进入了25万元左右的售价区间,和小鹏、比亚迪等品牌的新能源产品产生直接竞争。国泰君安证券的研报认为,特斯拉此次大幅降价对于部分新势力的竞品车型带来直接压力,尤其是在部分竞品车型2023年以来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提价,预计竞品车型会采取一些明升暗降的价格措施。

  1月13日,赛力斯AITO问界宣布多款车型调价,成为特斯拉之后首个降价的新势力车企。其中,问界M5 EV降幅2.88万元至3万元不等,起售价下调至25.98万元,问界M7降3万元至28.98万元起售。对于老车主,问界则为首任车主提供总价值3.3~3.5万的权益。

  不过,绝大多数品牌目前尚未跟随特斯拉下调价格。

  “特斯拉的利润比较厚,有成本去打价格战,我们没有这个能力。”某车企管理层人士崔野(化名)表示。

  “这几年新能源汽车成本大幅上涨,到现在锂电池等核心零部件还没有看到价格的明显下调,蔚来、小鹏等头部造车新势力,甚至包括来自传统车企的埃安等都没有走出越卖越亏的‘怪圈’。”崔野告诉记者,而特斯拉的毛利率在车企里堪称一骑绝尘,在国补取消和成本没有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其它车企很难全面跟进特斯拉。

  虽然没有如同特斯拉一样官宣降价,但部分车企加大终端优惠,以增强产品的竞争力。近期记者在致电一家新势力车企门店时,销售人员表示目前部分热销产品已有现车可售,具体优惠可以“到店详谈”,其朋友圈海报则显示,该品牌部分产品置换优惠+展车折扣最高可达3.9万元。

  “特斯拉在1月的降价,也有可能带来影响未来半年新能源车市格局的‘蝴蝶效应’。”崔野认为,此前业界普遍预估2023年第一季度甚至上半年,新能源车市将承受较大压力,特斯拉降价大抢订单,在上半年新能源汽车消费预期疲软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大其它车企的压力。

  新势力车企承压欲降本增效

  尽管特斯拉方面依旧表示,本次降价背后的核心驱动原因依旧是技术驱动带来的成本下降。但部分业内人士和部分研究机构均认为,特斯拉价格下调背后的原因是订单储备的不足。

  海通证券的研报认为,特斯拉本次降价的背后,是在高通胀打击消费购买力、美联储激进加息和全球疫情的大背景下,特斯拉逐渐暴露出隐忧,产销量已连续三个季度出现供过于求,全球交期水平已见底。

  “如果要保持销量增长态势,就不得不降低价格,要不然销量增长速度将放缓。这是一个选择。”特斯拉公司CEO埃隆·马斯克近期曾公开表示,2023年全球经济将陷入衰退,届时民众对于汽车等高价商品的需求将会下降。

  业界普遍认为,今年第一季度或上半年,中国车市亦将承受较大压力。

  东方财富证券的研报显示,2023年,整车企业将进入战国时代,弱势企业将被淘汰。特别是近期特斯拉连续降价,结合汽车产业发展规律,未来几年整车企业之间激烈的价格战不可避免,新能源车和燃油车,传统势力和新势力都会出现非生即死的比拼。

  “不管是供应链还是消费者需求的信心,肯定都有一个恢复的过程,我认为2023年上半年在供需两端的压力都会比较大,但需求的压力肯定会更大一些。”蔚来汽车董事长、CEO李斌表示,一方面是因为部分用户购车需求提前释放,另一方面则是消费信心也需要时间恢复,2023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面临的挑战将会非常大。

  过去数年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下,带动了国内新势力车企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催生出了直营、服务型车企等新的商业模式。部分传统车企,亦开始模仿新势力车企带来的新模式。

  “在上海一个商圈建商超店,一年的店租和人力成本大约将近800万元,如果没有主机厂的建店补贴,基本是赚不到钱的。”上海某新能源品牌商超店负责人告诉记者。

  近两年来,新能源汽车保持了近乎年均100%的复合增长率,市占率已接近30%。多位车企高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新能源汽车市场已从原来的技术尝鲜、政策引导,迈入了大众普及阶段。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未来随着新能源车从旺销到平销,新能源车的营销模式也需要探索改变。

  目前,蔚来、小鹏、理想以及零跑等多家新势力车企均进行组织架构的调整或内部流程的优化。

  理想汽车董事长、CEO李想在一份内部信中表示,组织升级是企业进入更大规模和更难阶段最重要的考试题,90%以上失败的企业其实并非是业务出现了问题,业务出现问题只是表象,而本质是组织能力与规模扩大、行业变化无法适配。

  李斌最近在内部全员信中也表示,需要对2023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困难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目前已到资格赛后期阶段,需要更出色的表现才能赢得参与决赛的资格。他还称,将优化低效部门和项目。

  近期,零跑汽车宣布将原有的二十多个部门整合集成为十二个一级组织。

  小鹏汽车除了调整组织结构,还频频挖角传统车企高管。在原吉利系高管易寒加盟小鹏汽车之后,原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被传将接替何小鹏出任小鹏汽车CEO,小鹏汽车对此回应称:“目前调整仍在进行中,欢迎各界优秀人才加入小鹏,如有进一步信息,会及时与大家分享。公司将继续在何小鹏的领导下向前发展,何小鹏依然会是这家公司的最高负责人。”

  “比如我们在2021年定的战略规划是期望做成一个有很好利润的公司,但是2023年我们看到市场的变化是,智能汽车会像电脑、智能手机的发展一样,最终只有三家到四家。”何小鹏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疫情武器化:美国的拿手好戏!******

  玉渊谭天原创漫画

  最近,谭主观察到,又有一些人坐不住了。

  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防疫政策调整。讨论和沟通的过程中,共识在增多。恰是此时,一些“熟悉”的声音再次响起,唯恐天下不乱。

  这些声音,总是特别会“挑时候”,尤其是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

  其实,疫情暴发以来,美国的污蔑和攻击就从未断过。如果我们把它放到过去三年的时间周期去分析,就可以发现,他们指手画脚之时,也正是露出马脚的当口。

  “疫情”被美国变成了攻击他国的武器。应用大数据,我们呈现三个切面。

  第一个当口,是2020年4月,这也是美国第一个新冠肺炎死亡人数高峰。

  向左滑动查看完整图表

  我们不免好奇,这样的时刻,美国关注的焦点是什么?联合专业大数据机构,我们分析了美国2020年4月的疫情报道,发现,“口罩”是一个焦点。

  毕竟疫情初期,戴口罩是事关每个人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防控措施之一。分析关键词,得到了这样一张图:

  可以看到,关于“口罩”的报道中,“中国”成了最高频的关键词,除了“中国”一词之外,美国媒体提到最多的,是“市场许可”。

  2020年4月11日,根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公示,有46家工厂位于中国的口罩生产商已经获得紧急使用授权(EUA)。

  根据美国法律规定,没有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美国之外生产的口罩以及其他医疗物资,都不能在美国市场出售。获得了紧急授权,也就相当于获得进入美国市场的许可。

  为了得到口罩,美国甚至开始给中国“特殊待遇”。

  回过头来看,这样的举动,不可谓不讽刺。

  打开国门之前,美国对中国口罩,是完全相反的态度:

  2020年3月28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公布获得紧急使用授权的他国标准口罩清单,将中国口罩排除在外。

  换句话说,美国并非意识不到佩戴口罩的必要性,关键是,在此之前,美国一直把中国佩戴口罩当成攻击的目标。

  美国政府没有把佩戴口罩当成一个纯粹的公共卫生问题,而是当做制造“政治病毒”的武器。

  还有个数据也很能说明问题。我们抓取了2020年2月,武汉疫情较为严峻的时刻,美国媒体对“口罩”的报道,得到了一张和2020年4月的对比图:

  “公众情绪”“人权”“封城”……看这些关联词就能发现,这些报道背后都有一个相同的指向——抹黑中国的防疫政策。

  疫情本身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美国非要关联上政治体制,关联上“民主自由”。中国民众戴口罩,就是不“自由”、没“人权”。

  为了攻击这一防疫措施,美国政府不断渲染“口罩无用论”,美国媒体,也将“戴口罩”炒作为“东亚病夫”。

  知名政治学者王绍光曾围绕当时的“口罩之战”写过文章,做过分享,他提过,当时西方国家给中国开出的“药方”是,中国要克服疫情不是靠戴口罩,而是靠所谓“自由”、“人权”。

  而口罩所代表的抗疫污名化,只是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一部分。

  事实是,病毒不分国界,不看制度,数据不会骗人。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刊登的一则研究,分析从本国疫情暴发初期到2020年5月9日之前200个国家和地区的疫情数据,结果发现,根据特定的死亡率计算模型,不支持带口罩国家,其死亡率每周增加比例,是有政府政策支持在公共场合戴口罩国家的3.8倍。

  事实上,戴口罩本就是应对流行疾病的正常操作,全球都是如此。

  而美国政府,却将疫情“恶毒化运作”,强行将这一行为做政治关联。当很多美国人因为其政治关联性,对是否“戴口罩”犹豫不决时,暴发初期的疫情,几乎失控。

  美国官方通报的所谓首个新冠确诊病例的时间,是2020年1月21日,1月底至2月初,美国的确诊病例主要由境外输入。但在2月底至3月初,短短3周时间里,美国新冠确诊病例数增加了1000多倍。到4月,美国的死亡病例数,达到这一轮疫情的峰值。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美国政府不得不自己打自己的脸,从对中国口罩的批评,转向对中国向美国出口口罩的“请求”。

  这也才有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紧急授权。

  本来是疫情防护屏障的口罩,却成了美国攻击他人的武器。

  再看一下这张图:

  向左滑动查看完整图表

  可以看到,2020年末到2021年初,美国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单日新增死亡人数的最高峰。

  在疫情“最黑暗”时刻就任的新一届美国总统,抗击疫情成为了其最重要的议程。他就任的第二天,就在白宫宣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国家战略。当时,他举着这份厚达百页的文本表示:

  这份战略基于科学,而非政治。

  新一届政府需要树立“科学抗疫”的形象,来区别于上届政府,恢复美国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开源信息,记录了美国卫生信息报告体系的“科学”成色:

  由于美国没有足够的人员来处理大量的病毒检测,美国新冠检测要等10多天才会出结果;

  这些结果会以传真、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给州公共卫生部门,工作人员需要数天的时间将结果手动输入卫生系统;

  感染患者无法立即甚至不会回应州卫生部门的询问,工作人员难以追踪密切接触者;

  州与州间的系统并不兼容,这导致跨州病例无法追踪。

  种种原因,让美国各州卫生部门的工作人员“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飞”。巨大的难度,让数十个州的卫生部门早早就放弃了对新冠密接群体的关注。

  而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就是靠着这样“拼凑”起来的数据,识别和检测整个美国的疫情状况。美国政府,也正是靠着这样的数据,来制定应对疫情的相关决策。

  结果,可想而知——各种变异的毒株,在美国肆虐。

  在比对全球流感病毒交互数据库Covariants统计信息后我们发现,2021年6月,是美国病毒变种的“变动期”——当时,美国的主流毒株正在从阿尔法毒株向德尔塔毒株转移。

  德尔塔的传播性更强,但刚才我们也说了,由于没有流调能力,在面对新的毒株时,美国政府基本上是束手无策。白宫官员自己承认在德尔塔毒株蔓延的地区,政府派出的特别医疗队“基本无法推进任何抗疫工作”。

  那时的美国政府,把注意力放在了哪儿呢?

  通过对美国公开媒体数据的挖掘我们发现,2021年6月,是美国炒作新冠病毒溯源最“卖力”的时刻。

  数据来源:2021年美国媒体公开报道数据;全球流感病毒交互数据库Covariants

  在疫情防控使不上劲的美国政府,只能在抹黑与“甩锅”上费尽心思。谭主之前做过不少“溯源美国”的报道,有一期视频最近又被翻出来,在各个群里广泛传播。根据最新披露的消息,在乌军事生物研究项目涉美情报机构和药企。

  大家的眼睛,也都是雪亮的。

  10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多个政党、社会组织和智库向世界卫生组织秘书处提交《联合声明》,坚决反对将新冠病毒溯源问题政治化。

  美国政府,嘴上谈的都是科学,但实际上,都是将疫情武器化的操作。一会儿要把溯源的脏水泼向中国,一会儿又在说“担忧”中国可能会出现新冠病毒的新变种。

  看起来,美国在讲科学。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我们再次从全球新冠病毒GISAID数据库中调出了中美两国新冠病毒分支的数据:

  根据全球新冠病毒GISAID数据库开源数据,对比中美疫情三年出现的新冠病毒分支类型与数量

  可以看出,中国发现的新冠病毒分支寥寥可数,在高致死率的德尔塔毒株大行其道时,中国的新变种分支极少。

  而美国,几乎流行过疫情暴发以来所有新冠病毒变种毒株及其分支,是存在新冠病毒变种毒株最多的国家之一。

  美国,完全称得上是新冠病毒变异的温床。这样的美国竟然还在担忧别人,未免有些太讽刺了。

  当用武器化的方式处理科学问题,结果,就是如此。

  最近,美国新冠感染者住院率仍在持续攀升,美国疫情又达到一个高峰。

  按照过去三年的套路,每当这种时候,美国必定会拿中国说事。中国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公布“新十条”之际,美国看到了继续抹黑、攻击中国的机会。

  这是2022年12月7日到2023年1月5日,美国媒体对中国报道的关键词:

  可以看到,除了病毒变种之外,美国开始提中国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提通胀,提供应链,换句话说,美国开始唱衰中国的经济。在一篇报道中,美媒就提到,中国疫情会对供应链造成影响,经济复苏面临不确定性。

  讽刺的是,在中国疫情防控政策还没调整时,美国,说的也是这一套。

  这是2022年6月一个月的时间里,美国媒体报道中国疫情的词云图。

  “不确定性”正是当时美国媒体提到的高频词。与不确定性相关的,还是通胀、供应链、投资、贸易。对比来看,这些与供应链相关的关键词与中国优化疫情政策之后高度重合。

  可以看出,其实无论中国防控政策怎么样,美国都会借着疫情挑事,找其他议题做陪衬。

  围绕经济议题“打冷枪”,就是美国把疫情武器化的工具之一。

  上一个阶段,美国用政治化的病毒溯源抹黑中国无果,现在,美国又想着通过抹黑中国经济来“孤立”中国。

  说来说去,不管中国怎么做,在美国政客的嘴里:中国怎么做,都是错的。

  但事实呢?去年1到10月,中国对世界出口贡献度稳居首位。过去三年,中国稳链保供,有力地支撑了世界经济复苏。

  美国呢?肆意发起单边制裁,对全球供应链产业链造成巨大冲击。

  去年,美国激进加息,引发全球范围的加息潮——全球有近百家央行启动加息,这使全球经济出现衰退的概率大增,今年刚开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宣布,将有三分之一的经济体面临经济衰退。

  一直逆世界而动的,不是中国,而是美国。美国甩来的“锅”,中国,不接。

  让我们再来看看2020年5月,美国全面放开时,美国媒体是怎么报道自己的:

  可以看到,当时,美国媒体提到的是民众健康、经济复苏以及公众利益。

  我们也想问问美国媒体:

  美国政府口口声声说要考虑公众利益,但有100多万名美国民众死于新冠,这怎么解释?

  美国政府口口声声说关心民众健康,但美国人均预期寿命缩短至76.4岁,倒退到1996年的水平,这怎么解释?

  美国政府口口声声说要促进经济复苏,但美国通胀高烧不退,这又怎么解释?

  对于美国费尽心思想要炒作的中国经济的问题,我们也有一组数据——中国贸促会近期对160多家在华外资企业和外国商协会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

  99.4%的受访外资企业对2023年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更有信心;

  98.7%的受访外资企业表示将维持和扩大在华投资;

  89.8%的受访外资企业表示将维持在华产业链;

  10.2%的外资企业计划将国外产业链转入中国。

  美国妄图利用病毒制造的“经济伤害论”叙事显然站不住脚。最近几天,新毒株XBB1.5又成为了美国新冠病毒优势毒株,美国,仍在想方设法将疫情武器化:

  率先对中国游客采取入境限制措施,还想推动盟友,但忙活了一圈,适得其反。

  正像欧洲航空协会(A4E)、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和国际机场理事会欧洲分会(ACI Europe)的联合声明中所说的那样,对华旅行限制这是一种未经思考的“下意识反应”。欧洲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已经做出评估,中国目前流行的毒株不太可能影响欧洲当下的疫情。

  于美国而言,与其四处指指点点,不如认真做好国内防疫的工作,自己的防疫一团糟,没有任何资格指手画脚。

  在美国眼里,疫情不是一件单纯的公共卫生事件,而是一个可以操弄各类议题的武器。而这,才是世界难以走出疫情阴霾的最大阻碍。

  接下来,美国无非还想利用中国政策调整的转段期,变为遏压中国的窗口期。这种落井下石的行为,是美国一贯的做法。

  遏制他人,换不来美国的发展。发展,靠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我们一直是这么做的,而美国似乎还没想清楚。

  身不善而怨人,不亦反乎?(谭主)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凤凰微彩地图